2011年6月12日
今天下午到甘露关怀协会上志工培训课程。
作家兼辅导员冯以量老师负责两个钟头的“悲伤辅导”。前阵子曾听某位教育专家提到“自学”模式;就是上课时老师不设教学范畴,也不单方面传授知识,把学习主导权归给学生,由学生不断发问,老师从旁引导学生探索答案。
当时心里很纳闷:这会是个怎么样的学习景象?
这次的教学特色在于:
1)学习自主权:因不懂得大家的需求,以量老师先给了我们三个不同学习模式;
听故事/看电影/讨论课题,要我们自主决定学习模式。结果多数学员选择以交流方式讨论悲伤处理课题。
老师把学习自主权交给了我们,这一来,大家学得更起劲,因为这是我们感兴趣的话题,喜欢的学习方式。
2)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:
以量老师先抛出第一个问题,要学员思考答案,但老师不马上订正答案,而是叫其他学员提出各自看法。就这样,在以量老师的催化下,学员活跃了起来,各种不同答案浮现了出来。
以量老师把所有答案归纳成四个课题,再抛出小问题引导学员作深层思考并说出想法。
洋葱就这么一层层地掰开,老师一边引导,一边写、画。思维蓝图完成了,大家对悲伤处理的认知也这么建设起来
3)把无形观念化为有形外观:
以量老师当然不忘展示他的拿手好戏-雕塑。
他借用一位小男生和他一起扮演雕塑,那些模糊、抽象的概念顿时立体化,清晰化。印象更深刻了,了解更透彻了。
4)轻松的学习气氛:
不是我们善于发问,而是老师懂得穿针引线。
时不时听到老师说:“很好,很好,你们的交流很好”“你问得很好”“不要紧,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”“你很有勇气”.......
即使躲在一角落的学员因害羞而小小声地说,老师的耳朵也挺灵的,一点也不放过,马上说:
“我刚才听到那儿有人说了一句话,是谁?来,再说一遍,请再说”,说话的勇气就这么冒了出来。
偶尔,老师还会像小孩般的跳了起来,笑呵呵地说:“我要跟着疯了”,看到老师本身这么投入,我们又怎么不动了起来呢?
最后,老师再以辅导个案为印证,加深学员的印象。
最后,老师再以辅导个案为印证,加深学员的印象。
你说,滋场怎会不活起来呢?在如此轻松欢愉的气氛下,大家肯定学得更多。
这样的教学模式,很有意思,我想试试,更想进一步探究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